3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调研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优化完善协同创新生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市领导黎军、卓庆参加调研。
在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牵头建设的东莞市新型储能中试平台,吕成蹊深入了解平台运作、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平台发展诉求,鼓励平台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创新成果更好转化应用。随后,吕成蹊来到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走进展厅、研发实验室及生产车间,详细了解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等情况,鼓励企业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工业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吕成蹊强调,要围绕“8+8+4”产业体系,以创新联合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推动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企业工程化研发能力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创新联合体,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牵引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要及时总结创新联合体建设经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创新联合体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持续释放协同创新乘数效应。
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阳,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健,电研院院长皮亦鸣等参加调研。
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于2024年3月揭牌成立,是东莞市首个创新联合体。联合体主要立足于东莞消费类锂电池、小动力锂电池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聚焦锂电池在安全、快充、电源智能管理以及能量密度等方面的共性技术问题,打造小动力、储能的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联合体稳步推进,整合东莞市新型储能行业上下游企业纳入到联合体,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合作、人才引培、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联合体建设逐步从“攻关任务型”向“产业生态型”的转变。
东莞市新型储能中试平台:东莞市新型储能中试平台由电研院及电研院下属孵化公司广东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中试平台以实现新型储能技术产业化作为目标导向,以新型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面向应用的基础、前沿研究和相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为使命,将搭建涵盖前端材料中试开发、储能电池产品中试研发、储能系统中试验证等一系列中试验证工序的平台,具备开展鉴定试验、强制性产品认证检验、强制性标准检验、监督检验、委托检验、成果鉴定试验、失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2024年9月,平台入选东莞市首批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建设名单,中试平台成功与广东汇创新能源有限公司、赣锋锂电(东莞)有限公司进行了中试项目签约。中试平台联合建设方广东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全省首笔“中试贷”,由中信银行东莞分行提供了5年期、金额2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并于2404年10月份以来分批完成投放500万元,用于新型储能中试平台设备购置和项目建设。截止2025年3月,中试平台已完成建设3米法和5米法中试实验室各一个,累计投入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将于5月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